台湾创意设计中心董事长/
张基义《设计台湾》
大家午安,已经快到中午了,辛苦各位。刚刚听了柳教授的分享其实很感动,发人深省。他分享的设计要创造共生,这个跟第一场弗莱明·贝森巴赫先生所讲的永续是一样的观点。全球现在面临很大的变革,我们设计面对全世界的挑战应该有各种新的可能性。那我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来自台湾,我的故乡是台湾省最穷最远的地方叫台东。台湾人口本来就很少,但台东只有台湾人口1%,土地却占有十分之一。所以,台东怎么样用设计来改变,或者台湾怎么样通过设计能够创造一些价值的改变,这大概是我个人的一个经验。
我1994年回到台湾,我自己当然是希望当一个伟大的设计师,但是结果不尽人意。因为我回到台湾之后发觉,台湾不论是民间的企业还是国企都在追求最快速、最便宜,最能够赚钱的方式,你跟企业谈设计真的很遥远。所以我后来觉得也许在学校有一点机会,从新的一代教育开始。就像我今天看到在座的现场各位大概95%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未来希望”。所以我到高校里面当教授,希望新的一代能够体验设计可能带来的改变。但是我教书教了10年之后,我的学生毕业到职场去工作,面临着跟我以往一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不能仅局限在设计专业科系里面教,所以我第二个10年开始到学校所有非专业的科系里面开课。我在台湾的交通大学任教,这是一所是以生产导向、科技导向为主的院校。我们跟非专业者谈设计,我们希望做科技、基础科学的这些学生未来能够意识到世界的改变,从设计、从创新开始,是有机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观点。另外一方面我也在政府机关开始谈什么叫减法美学。因为在台湾有很大部分的公务、机关人员,简而言之,就是很认真的外行人,非常认真,但是又很外行。他们只是把工作做完,但是并不是把工作做好。所以怎么样透过跨域思考,先有一个motivation(动机),怎么创造一个理念让大家认同这个驱动力,然后用对方法,寻找什么方法能够达成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或者产品。其实我们在台湾不论是民间还是机关都是一样,大家非常认真在做事,这个事可能是一个产品,可能是一个案子,但是我们可能缺乏用对方法。台湾有一个叫采购法,很多都是开价格标,最便宜、最快速、最低风险的就会得标,这个造成不进步、不改变、不创新的根本原因。所以怎么样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创造一个好的方法,或者一个共同的理念、价值、信念,可以让大家共同追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我就有机会进入到公部门,回到家乡服务,担任台东县副县长兼文化处处长。
台东是一个非常穷的地方,因为台东没有什么产业,我们透过观念的改变,发展旅游观光产业,这应该是最无污染的产业,透过认同在地生活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台东与深圳去对比,深圳是全球发展最快速的城市,而台东应该是发展地区最慢的地方,但是我们在台东有原住民文化,有176公里的海岸,有非常好的环境。所以怎么样把这个环境保护好,发展观光、让很多人认为家乡的品牌怎么样通过美学,通过设计带动改变。2015年我们在台东举办了台湾设计展,以往这个展都办在大城市。我们原来连生活都有困难,怎么去追求这个很抽象的美感或者设计,我们认为要带来改变,来台东的人不需要多,但是需要让对的人进来,我们希望来台东的是1万人来100次,我们不需要100万人来1次,所以需要把这样一个价值理念建立起来。
在台东过往服务的4年当中,台东从整个品牌,或者创意的思考开始反转,成为了应该是亚洲在自然方面,一个重要的观光和创新城市。我们台湾创意设计中心非常感谢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的邀请,连续7年在这边做交流。创意设计中心成立16年,希望明年依然有机会用设计为台湾创造更多新的价值。
我们现在看一下国际的案例。其实设计最早我们可以看英国的Design Council,它提供健全设计产业环境,提供跨领域设计服务,开创社会创新解决方案,提供了很多深度调研与洞察。这个公司早期只是纯粹做工业设计,大概从千禧年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整体的设计产业,或者变成一个设计政策的提供者,这个大概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全球最重要的标杆。
另外一个就是丹麦,丹麦有一个设计中心也是我们的一个学习对象。丹麦设计中心非常积极,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生态系统”。这里设计生态系统是更广域的去谈未来的产业在哪里,发展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个设计中心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更是提供了一个设计资源整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库,就像早上封昌红秘书长所谈到的,城市绝对是非常关键的,设计如何去改变影响一座城市,是要回归到城市当做一个载体,将设计能量导入去做出改变。未来设计可以介入的一个很大的课题,就是医疗的课题。所以未来这个健康的议题怎么样去创造公司部门的对话,提供设计的思考,或是设计界面的服务进入到医疗体系,这个是非常新的概念。
那么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北欧重要的国家,芬兰的赫尔辛基。赫尔辛基在2012年举办“世界设计之都”,这个活动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它带动了这个城市管理的改变。所以赫尔辛基办完设计之都的活动之后,它把能量继续延续下去,设立了一个“设计驱动城市”的计划。赫尔辛基有一个全球首位“设计长”的官职,直属于市长办公室,希望设计能够带动政府组织的创新,更希望有公民的参与。让公民能够提案,提出对城市的想法与看法,让设计师与公民做对话,让设计走入生活。赫尔辛基的经验深深影响到台北,并在2016年继赫尔辛基之后举办“世界设计之都”。
在2016年台北举办“世界设计之都”之后,结束之后大家好像都觉得并没有什么具体看得到的大建设,不太像韩国首尔有清溪川、东大门这种看得到的建设。但我们自己很清楚,这是一个“播种”的工作,它让台北市政府所有的主管开始向设计思考,开始由设计回到市民的每一个小的生活角落,不管是变电箱、公车等候亭、街道或是生活方式的一些改变。更重要的是2016年台北“世界设计之都”创造了一个平台,集结了几乎台湾所有年轻的设计师、艺术家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合作。这样一个合作的理念跟平台建构之后,这个平台开始遍布全台湾,开始把这个合作的方式散布出去。
比方说2017年台北要举办世界大学运动会,一开始并没有人看好,甚至在台北有做过一个调查,只有15%的民众知道这个活动将要在台北举办。因此市长很紧急的下达指令,要所有的部门去宣传世界大学运动会将要在台北举办,在交通罚单里面写台北世界大学运动会举办的时间、回收垃圾的垃圾车挂上举办时间的红布条等等,但并不专业且成效甚微。后来市政府决定重新思考,重新找了很多年轻专业者与公部门对话,我刚好有机会与这些年轻的专业者对话,重新发动设计与美学、与运动的宣传活动。后来一步步把大家对运动的认同、爱好激发起来。最终举办很成功,售票率高达85%,带动年轻人开始喜欢运动。设计也好,艺术也好,也有机会带来运动产业的改变。
在2018年,在台中举办了世界花卉博览会。前任的台中市长很重视设计,所以在台中有机会办世界花卉博览会的时候,我们全部采用策展的概念,首先要有一个中心的概念论述,然后再结合艺术家、设计师与台中当地的一些产业相融合。台中是全台湾制造业最多的一个地方,有很多很传统的产业,比如雨伞的制造业,基建的制造业等。这些看起来虽不是很高科技,但是结合传统制造与设计和艺术的创意,在里面做出一个“聆听花开的声音”(机器花),并且这个主题是由民间的捐款所诞生的。它有采用到AI技术,这朵花会随着音乐,随着环境的变化去开出不同的花朵。所以台中世界花卉博览会中,我们看到设计结合科技和艺术的能量,可以来论述转达世界花卉博览会一个新的可能性。在台中世界花卉博览会中有一个“竹迹馆”,因为台湾的南头盛产竹子,怎么把本地的材料经过工艺师与设计师的合作去创造一个有趣的东西,最终所设计出的“竹迹馆”获得了很多国际的奖项。
台湾有一个很大的活动叫做“台湾灯会”,每一年都会到一个城市举办。在台湾最南端的一个城市——屏东,这是一个跟深圳一样很热的地方。屏东很偏远,人口也稀少,刚好今年的年初,台湾灯会在屏东举办。屏东灯会虽然很远,但是在一个美丽的海湾,今年屏东灯会创造了30年来灯会最多参观的人数。因为今年屏东灯会是跟台中一样是用策展的方式,这里的策展不止是工艺师摆花灯,或者学校的学生参与,而是让设计师、艺术家与地方合作并有主题地进行。
在我的故乡台东,去年也成立了地方的第一个设计中心。台东很遥远,但我们认为台东是能够用设计带来改变最容易的地方。因为台北设计做很多,但也只是众多领域的一部分,但是台东如何用设计结合观光、如何用设计结合公共服务、用设计结合农业,就很容易去看到它的转变。举个小案例,比方说台东去年设计中心成立之后,我们开始重新改变公务人员的名片,因为在台湾公家机关名片都很丑。台东这个地方是环境很美的地方,文化资产很丰富的地方,同时还有原住民文化,台东在过去几年最有趣的、最大的形象就是热气球嘉年华,因为观光的带动改变台东品牌的命运,所以名片有采用热气球的灵感,台东也发展冲浪,还有一个文化博物馆。所以我们让公务人员在11个不同的代表台东的形象中,可以挑选喜欢的台东形象。县长认为台东的品牌最重要的就是热气球,所以他就挑了一个热气球,我们授权让县区机关都可以用。名片是与世界沟通的第一眼印象,可以把台东天然环境、文化内涵等与大众做交流。
台创中心在今年开始希望不止是做设计产业。在丹麦设计阶梯里面讲的非常清楚,很多没有设计的,叫第一阶;第二阶是造型美的问题,第三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是生态系统,是策略。台湾设计中心做产业辅导、展览方面很多,但是我们认为未来设计应该带来整体价值的改变,我们需要拥有更健康的生态系统。我们从去年开始大量与不同的单位做合作,比如我们跟教育单位合作。刚好今年台湾因为有新的课纲更改,以前的教科书设计的非常丑,我们今年有一个“美感教科书”的计划。我们挑出得过国家插画奖的设计师、艺术家参与进来,另外我们让他们去台湾各学校教室跟学生做对话,动手改变他们的教室空间。还有一个是,台湾公共服务里面有一大项问题是公共交通领域,因为台湾的车站维护管理一向不好,车箱的美学观念也都不太好,都到处贴满任何东西符号,所以我们有一个计划,跟台湾铁路管理局合作,开使用新的方式做工艺美学。
我们中心还有一个目的,我们每一年大概在4月的时候举办一个大型的毕业设计展。全台湾省每年有1.7万个设计相关的学生毕业,我们举办这样的大型展览就定义它不是一个毕业展,更重要是能够跟产业对接,或者能培育这些人为未来带来改变。所以我们去年的新一代设计展主题叫做“未定义”,我们认为设计师不应该只是设计产品、提供美学服务,他应该是更积极的跨领域家合作。就是刚才柳教授所说的,应该是一个“共生”的设计观点,所以我们找出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不做设计,去做花艺师、服装道具、策展,我们认为这是设计师应该走出去的,或者应该积极投入社会性的服务。我们期待台湾未来的年轻设计师不要只是从事传统的设计就业,应该是扩大创意,积极带动社会的改变。
我们即将在明年会转型为设计研究院,我们以往比较直接做事情,并没有预测未来去洞察人类共同的命运。大家早上谈到SDGs(持续发展目标)永续议题,我想台湾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做的还不错,但是台湾的设计师投入的还是太少,所以未来我们要把丰沛的设计能量与台湾产业永续结合,例如台湾玻璃的回收几乎是全球第一,刚好几年前在上海的世博会台湾馆展出的就是我们回收的宝特瓶转化成建筑的材料。所以如何把回收的产业跟台湾非常丰沛的设计能量能够结合,能够预测全球的大未来,这是我们未来设计研究院该办的。还有我们驱动跨域的创新,不同部门之间怎么通过设计的合作能够带动一些改变。
最后我们设计中心或者未来的设计研究院,我们期待台湾能够透过设计的力量转型,让民众意识到设计是政策的重要一环。我想设计很重要不止是部门,让平常的老百姓都能够参与设计活动,体验到、意识到设计真的能够带来改变。由设计推动公共建设,从创意及美学驱动台湾再升级,也让设计走入生活,设计将会是台湾的一股新力量!谢谢大家。
演讲视频回顾
* 本文及视频、图片版权归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组委会所有,严禁随意转载使用,侵权必究。
媒体合作请邮件:kelly@szida.org
转载权限请微信:vanish9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