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温度升高1.5°C会发生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每天的昼夜温差都不止1.5°C,全球温度上升1.5°C和2°C有什么问题呢?
0.5摄氏度的变化,听上去好像不是很大,但其实这半度会对地球产生惊人的影响。其实自19世纪以来,地球已经变暖了1°C(1.8华氏度)。在2018年联合国报告显示了气温上升到1.5或2摄氏度的后果。
如果气温再上升半度,北极熊、鲸鱼、海豹和海鸟的栖息地就会减少一半;极度高温的天气会影响到的人口将大幅上升,世界人口将暴露于酷热之下;现存的半数物种将会消失;农作物的产量变得更低;地中海地区的干旱情况将极大地被这0.5度影响......我们每一位都可能成为超过1.5摄氏度升温的见证人。
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未来》中提到:关于气候变化,你需要知道两个数字:第一个是510亿,第二个是0。“510亿”是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大致吨数。“0”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
为了组织全球进一步变暖,“碳中和”已经世界各国极力去“蹭”的热点。
那么什么是“碳中和”?
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CO₂),它如同给地球造了个塑料大棚,让地球无法散热,所以它们又叫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而人类总要排放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使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清除量在全球范围内达到平衡,也就是当吸收量=排放量、排放=没排放时,这就是传说中的“碳中和”。
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首次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碳中和”元年,强化公民对“碳中和”的认知开始更加的普及化,践行“低碳”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全新的生活方式。而经历了复杂的后疫情时代,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切身的体会认识到,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从韧性城市到城市发展可持续,再到人人参与式共建共益可持续的社区,我们需要人人参与的城市与社会创新者的共同探索与行动。
作为运用设计、科技为社区赋能的创新实践者,资深可持续城市规划师马晶晶,则是在“双碳”策略背景下,不断推动可持续城市建设的领军人物。
哥本哈根实景
来源:《哥本哈根2025气候规划》
1970年代以来,丹麦人致力于发展新式和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绿色交通、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诞生了世界领先的太阳能风能产业、耳熟能详的自行车文化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丹麦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交通、废弃物处理、清洁能源、低碳发展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先进经验,成为世界绿色城市建设的典范。
丹麦的城市建设与演变一直在进行当中,并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绿色城市建设案例,如:2014年建成的哥本哈根第一个气候街区圣基尔德;由人工填埋的工业岛屿改造而成的可持续城镇诺德海文;利用可持续的低碳、低能耗技术建设的新城利兹村;曾经繁忙的工业码头转型成为活力新城区的奥胡斯港;还有被称为“全球最友好的自行车城市”的哥本哈根,开创性的慢性城市系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已经融为一体。
作为丹麦诺蒂奇集团的联合创始人,诺蒂奇中国区总经理,拥有17年在气候变化、低碳城市规划、可持续城市顶层体系、慢行友好交通出行系统咨询、生态区域架构开发和低碳环境项目方面的专业经验的马晶晶,从2005年开始,她便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京都议定书中碳交易方法学进行技术开发,将丹麦的可持续环保绿色城市规划的理念带到中国的城镇化开发之中。
马晶晶
中国在快速的城市发展阶段造成的严重生态破坏影响至今,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城市建设思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我们需要学习哥本哈根的实践经验,发挥城市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的建设城市生态环境。
而丹麦诺蒂奇工程设计集团,在致力于在中国和丹麦提供绿色产业咨询以及园区规划设计,可持续宜居城市规划与设计,后工业化可持续设计,村镇水资源供水管理和污水一体化综合处理技术,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环境土壤修复工程技术咨询以及可持续建筑能源系统设计与咨询。将北欧的可持续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和中国城镇化3.0进行本地最佳结合实践,力图给世界提供一个更美好和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
马晶晶前后参与了三十余个不同规模的低碳绿色城区的规划设计,以及中国第一座零碳灯塔——南京高新区规划展示馆的近零碳工程设计部分。
南京高新区规划展示馆
architect design by Archiland China
南京新地标、零碳建筑“南京绿色灯塔”,是中国大陆做的第一个零碳排放的建筑。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绿色灯塔,通过顶部和四周全方位采光,高效节能,通过可持续和创新的建筑设计方法达到平衡。
作为以近“零碳”为标准的建筑,项目充分收集利用雨水、风能等自然资源,依靠主动式设计,把节能降耗做到了极致。
基于丹麦诺蒂奇在丹麦的城市发展可持续战略规划实践经验,能够让在项目的初期给城市的投资和政策决策者提供不同的绿色发展路径和环境技术措施和低碳交通战略,与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相比,可以帮助城市降低30%-90%的碳排放,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实际运营成本。
亮马河生态水域
在亮马河生态水域改造工程中,面对亮马河污染严重,连通性不高,且公共空间狭小,并不具备宜居性特点,她利用“灰绿蓝设计概念(Grey-Green-Blue Concept)”将修复工程的重点集中在交通、公共环境、水系与气候适应等方面,设计一到三个不同的规划目标,计算出相应的环境技术投资回报水平,结合规划空间落位,把资源高效利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空间交通规划设计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案,为沿线的居民和企业带来了水绿相融的美景,促进亮马河水域体系可持续发展,同时河道两岸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水岸景观,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休闲娱乐。
“后工业化可持续设计”是从建筑外观上弱化传统工厂的市政特征,强化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多维融入;从社会价值上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着眼与现代城镇的视觉美学,打造环境创设与工业人居的标杆。
“
马晶晶认为工业建筑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能源类建筑,更是如同城市心脏一样源源不断的为城市提供发展的动力。但在我国,长期以来,工业建筑特别是能源行业的工业建筑,常常给人以单调乏味、简单粗糙的形象,公众对能源建筑的认知,多数还停留在污染物体排放不达标,形象简陋,产生异味等非常片面的理解。伴随着国家建设由量变向质变的新的要求,能源行业自身的转型已经全面展开,公众与社会对能源行业的认知也需要通过后工业化时代的建筑设计来改变。
《大同零碳科创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城市设计》项目
urban design by Archiland China
在马晶晶所参与设计的《大同零碳科创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城市设计》项目中,目通过采用“灰绿蓝设计概念”这一宜居生态规划方法,按照基于场地自然条件分析提出的项目实现零碳总体目标和实施策略,从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交通系统和城市设计四个维度整合方案,实现降低科创园建筑群的能源系统50%以上总体运营成本。
马晶晶希望通过一些正面的举措,去引起全社会对于二氧化碳问题的重视,并且引导各行业的经济行为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由此可以在损失最轻的情况下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目标。
《天府新区锦江新城区段城市空间结构及滨水岸线空间提升》项目
在她参与设计规划的《天府新区锦江新城区段城市空间结构及滨水岸线空间提升》项目中,基于城市主生态廊道,构建多层级的复合水生态廊道,并基于生态基质建立城市慢行及绿道系统。
通过以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丰富拓展了水生态的内涵与价值,推动滨水岸线转变为集生态、功能、交通、产业、生活等多元功能,支撑构筑全新绿色生活方式的复合功能网络。
技术,让城市更美好。用专业技术解决城市问题,是城市规划设计者应有的责任。面对城市环境中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管理等问题,我们需要一种跨学科的技术研究视角,全面地理解在技术与文明下的城市生态,更需要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去应对城市所面对的复杂挑战,从而更好地提高人类福祉,将城市打造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1SZIDF全球设计价值峰会邀请到丹麦诺蒂奇工程设计集团总经理马晶晶,她将分析丹麦哥本哈根碳中和技术路径,利用经验结合中国国情阐释中国3060气候目标与构建零碳建筑与城区的示范意义,并通过一系列优秀案例,从“自然-社会-建筑-文化”综合视角理解“城市”概念,全面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END-